『史前魔鬼蛙』可吞食小恐龍。
美國科學家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一種『史前魔鬼蛙』化石。他們在18日出版的美國《國家科學院學報》上發表文章說,『史前魔鬼蛙』的發現可能有助於對地球板塊漂移學說的研究。
研究人員是來自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古生物學者戴維·克勞斯等人。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一種『史前魔鬼蛙』化石。『史前魔鬼蛙』
約4.5公斤重,40.6厘米長,比現存的最大蛙類還要大。化石表明『史前魔鬼蛙』大嘴、下顎有力、長有牙齒,其骨頭上的起伏則顯示它可能有某種骨質“甲冑”。科學家給這種奇特的『史前魔鬼蛙』起名“魔鬼蛙”。他們推斷這種巨蛙生活在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后期,和恐龍同時代。
研究顯示,『史前魔鬼蛙』與非洲其它蛙類並不相似,而可能是南美洲一種現存蛙類的“親戚”。
世界現存最大蛙類是西非“巨蛙”,約3公斤重。但克勞斯和倫敦大學學院蛙類化石專家共同研究后發現,『史前魔鬼蛙』與巨蛙並無親緣關系。克勞斯說:“『史前魔鬼蛙』與現存南美洲的角蛙有相同習性,相當貪吃。可以吞食蜥蜴、小青蛙、某些哺乳動物甚至剛孵出的小恐龍。”
非洲巨蛙
依照目前的地球板塊漂移學說,在『史前魔鬼蛙』生存時代,馬達加斯加及非洲大陸已經與南美洲大陸分離很久,而由於『史前魔鬼蛙』不能在海水中長期生存,它們不太可能到達南美洲大陸。克勞斯就此推測,當時在馬達加斯加、南極洲和南美洲大陸之間存在一些斷斷續續的狹窄“陸橋”通道,『史前魔鬼蛙』可能以數千萬年前還比較溫暖的南極洲為跳板,實現大范圍遷移。
『史前魔鬼蛙』近親
即使『史前魔鬼蛙』生活在遙遠的古代,但它們似乎依然是今天生活在南美的一種青蛙──綽號“食鬼蛙”的近親。
『史前魔鬼蛙』的近親食鬼蛙
這種青蛙因大大的嘴巴而得名。一些“食鬼蛙”甚至頭上長有觸角,科學家們認為『史前魔鬼蛙』的頭上可能也長有觸角,適合約類之間聯繫。世界現存最大蛙類是西非“巨蛙”,約3公斤重。但克勞斯和倫敦大學學院蛙類化石專家共同研究後發現,『史前魔鬼蛙』與巨蛙並無親緣關係。克勞斯說:“這種巨蛙與現存南美洲的角蛙有相同習性,相當貪吃。可以吞食蜥蜴、小青蛙、某些哺乳動物甚至剛孵出的小恐龍。”
依照目前的地球板塊漂移學說,在『史前魔鬼蛙』生存時代,馬達加斯加及非洲大陸已經與南美洲大陸分離很久,而由於這種蛙不能在海水中長期生存,它們不太可能到達南美洲大陸。克勞斯就此推測,當時在馬達加斯加、南極洲和南美洲大陸之間存在一些斷斷續續的狹窄“陸橋”通道,『史前魔鬼蛙』可能以數千萬年前還比較溫暖的南極洲為跳板,實現大範圍遷移。
資料來源:網路收集
留言列表